编辑:说道规划 时间:2024-03-16 21:30:05 阅读: 707 关键词: 非遗+旅游+短视频 非遗文旅融合 非遗传承
甘肃醉关公、潮汕英歌舞、豫园灯会、泉州花灯、查干湖冬捕、湘西苗族鼓舞.....2024年春节,全国各地各种非遗文化把消失已久的新年仪式感给拉了回来!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我国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甘肃醉关公、潮汕英歌舞、豫园灯会、泉州花灯、查干湖冬捕、湘西苗族鼓舞.....2024年春节,全国各地各种非遗文化把消失已久的新年仪式感给拉了回来!
事实上,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落到实处,同时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也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创新热情。
目前,我国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从非遗门类看,国家级非遗名录将非遗分为十大门类,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其中传统技艺类数量最多,有629项,占全国非遗总数的17.4%;民俗类数量位列第二,有492项;传统戏剧类数量位列第三,有473项。
一、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四大发展模式
不同门类的非遗受其自身特殊性和所处环境影响,与旅游融合的模式不尽相同。总的来讲,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等宜产业化型非遗,适合采用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表演艺术类非遗和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则较容易融入旅游节庆活动;而博物馆和非遗特色小镇可以综合展示并让游客体验不同类型的非遗,成为非遗旅游开发的重要模式。不同发展模式下,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非遗旅游产品类型。
1.生产性保护基地模式
生产性保护基地是实现非遗保护并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适用于宜产业化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非遗。该模式借助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手段,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这种模式一般建立专门的非遗展示和传习基地,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旅游,即将游客带到企业车间,让游客亲眼看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
同时,专门开辟非遗展区或博物馆,以历史图片、工具实物和场景再现等形式,让游客了解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还可为游客提供能亲手参与制作的体验项目。例如,北京市珐琅厂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长期深耕于旅游市场开发,已发展成集工业旅游、景泰蓝博物馆参观、非遗体验和购物等于一体的非遗旅游目的地。
2. 非遗旅游节庆模式
非遗旅游节庆作为动态展示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盛会,可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民俗等非遗项目汇聚在一起,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表演、体验等旅游活动,既集中传播非遗文化,又丰富人们的旅游消费,是非遗与旅游融合的重要模式。如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政府主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通过节庆活动吸引热爱传统文化的国内外游客,不仅传播了非遗文化,还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此外,还有两个成功将非遗文化植入文旅活动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
广东省汕头市:“中华英歌·舞动汕头”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
大年初五,“中华英歌·舞动汕头”——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在广东汕头潮阳区文光塔广场盛大举行,潮阳及周边市、区15支英歌队、近千名“舞者”同台“斗舞”,男子英歌与女子英歌一齐上阵,传统英歌与创新套路交汇上演,展现英歌舞的魅力,舞出龙年精气神。
新华社视频号、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app等29家重量级媒体进行现场直播,总观看人数达到3720万,登顶同城热搜。更有游客为了一睹这样的壮观场面,驱车前往当地参加节日庆典。各类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与,不仅爆火出圈带动线下旅游,更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强化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上海市:豫园民俗艺术灯会
豫园灯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甲辰龙年迎来了第29次璀璨绽放。持续40天的奇幻旅程,引领人们在浓浓的年味中揭开星辰大海的神秘面纱。四大门头、五大场景打造深海与河图之象,呈现生肖龙与海洋动植物交织的奇境。
元宵期间,豫园商城内有各色文化演绎内容轮番上演。比如,《舞春灯》中江南女子婀娜婉约,与手中花灯交相呼应;《龙云赋》融合了中国舞的慷慨与灵动;《滚灯舞》展现非遗技艺和文化传承;《双龙汇》结合舞蹈和武术的力量,刚柔并济。还有非遗文化巡游,《板凳龙》和《鳌鱼戏》逐一呈现。节节相随,时起时落,《板凳龙》起伏穿梭中,象征龙年祥瑞,喜乐安康;《鳌鱼戏》有“鱼化龙”之意,游走间,龙珠引路,鱼龙嬉戏。“人气王”胐胐、龙马公子、鱼龙公主、小胖嘟嘟……这些灯组形象也化身NPC,在灯会现场与市民游客互动。
这个春节,上海豫园灯会迎来了近70万人次的新春大客流,也带动各类产业、产品销售增长约50%,龙灯龙帽等各类“龙元素”产品受到消费者热捧。在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场景中,豫园灯会不仅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文化感官享受,也助力城市文旅消费复苏。
3. 博物馆展陈模式
博物馆展陈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传承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将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濒临灭绝、难以维系其自身传承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非遗项目全景式地采制下来,以便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该模式主要借助导游人员的讲解、图文展示、影音资料以及现代数字技术全方位展示非遗,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其优势是较好地保持了非遗的原真性,但相对而言对游客文化素养的要求较高。为此,现代博物馆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开展各种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文化活动,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体会非遗核心技艺及文化内涵。
例如,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为主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积极与各地方合作开展不同主题的特色非遗展览,还以非遗演出、体验、研学、学术研讨等活动吸引广大游客。
在甘肃,兰州市秦腔博物馆2010年开馆,是国内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内容丰最富、体系最完备的秦腔博物馆。秦腔源于古代陕甘一带的民间歌舞,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秦腔博物馆,观众进馆后可以在参观的同时参与互动,馆内特别设计了一系列互动场景,如电子触摸屏、移动沙盘、动漫场景、幻影成像等,在引导观众参与的同时赋予观众愉快参观的体验。秦腔博物馆让秦腔活了起来。它使用现代科技赋能,让游客可以进行老戏园复原体验;通过动静展陈交织,让老物件创新展示;借助新旧艺术融合,满足了当代市场需求。打造了老秦腔的新体验。
4. 非遗特色小镇模式
非遗特色小镇是一种将非遗作为核心吸引力,通过创意设计、旅游服务和文化体验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新模式。该模式包含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以三彩小镇为代表的依靠某一特色非遗产业发展形成的特色小镇,另一种是以丹寨万达小镇为代表的集聚当地非遗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不管哪种发展路径,非遗特色小镇都重视对当地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形成适宜游客参与、体验、消费的产品,如餐饮、酒店与民宿、购物、展览、工艺体验、演艺等,从而推动当地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近年来,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万达小镇,利用当地众多非遗项目,打造以非遗为特色的文化小镇,为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人提供平台,助力乡村振兴。丹寨拥有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贾理、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古瓢舞8项国家级、22项省级、3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被誉为“中国蜡染艺术之乡”“中国锦鸡文化之乡”“中国芒筒芦笙之乡”“中国鸟笼之乡”“中国古法造纸之乡”。
基于深厚的非遗底蕴,丹寨万达小镇确定了“非遗+研学”旅游模式。小镇规划引入了“鸟笼小院”“造纸小院”“蜡染小院”,结合丹寨县特有的苗侗风格,又融入鸟笼、造纸、蜡染等文化元素特色,通过研学与非遗体验,提高游客体验感同时带动非遗研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