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道规划 时间:2024-08-29 16:04:36 阅读: 288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整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结了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加强保护修缮、提升人居环境、发挥遗产价值、创新制度机制等四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结了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加强保护修缮、提升人居环境、发挥遗产价值、创新制度机制等四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局)、住房城乡建设(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策部署,我部总结了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加强保护修缮、提升人居环境、发挥遗产价值、创新制度机制等四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形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2024年8月16日
清单主要内容:
加强保护修缮
(一)提升街区安全韧性
1.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历史文化街区采用日常动态巡查和专项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街区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坚持日常定期巡查,同时针对周边环境、风貌格局、保护建筑病害等16类56项内容开展不定期专项重点监测,2021年至今共发现20处风险点并及时治理。对街区内重点保护建筑进行三维扫描,并对部分施工修缮过程全程录像,提升修缮工程数字化监测水平。
2.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采用人防加技防的方式,对街区进行灾险防治。防洪方面,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划定防洪风险区,根据实际地形地势制定具体撤离路线及地点。防火方面,建立综合网络型的消防规划和智慧消防系统,对500余处木质结构房屋安装1570个无线独立式光电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重点场馆加装16套组合式独立电气火灾探测报警器,街区安装36套无线手报装置,建立古镇专职消防队加强消防队伍,编制应急预案,每年开展消防综合应急演练。防震方面,依据抵御地震能力的强弱及建筑价值、功能,合理制定策略,开展日常防震检查及处理,落实地灾整治方案,实时监测地灾点情况,保障街区文化遗产安全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3.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互联网+消防安全”物联网系统,在街区内283栋建筑安装智能烟雾报警器1947套、联网型紧急报警按钮340套。运用人工智能,通过设置运算模型,建立衔接街区居民1分钟内展开自救、街区消防专职队3分钟到场、辖区消防中队5分钟到场快速处置的“135”火灾防控机制,实现街区消防工作全景式监测、风险自动感知、一键联网报警、快速科学救援。
(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1.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空间挖掘、居民自治等途径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增强群众幸福感。通过统筹零散地块、闲置地、边角地等空间,改造提升微景观50余处、建设口袋公园18处、开拓绿化空间2124平方米,并通过成立居民自治组织“花友汇”,自发认养、布置小微绿地,见缝插绿营造绿色生态。针对街区停车难问题,利用东四九条东口闲置空间补充56个停车位,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落实每一个停车位的租用权,基本解决了胡同居民的停车刚需。
2.江苏省扬州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一水一电一气一消防”街区提升工程。更换排水管道1100米、改造落水井及雨水口200余个,沿线强弱电全部下地铺设、为237户居民免费更换老旧户内配电线路,架设燃气管道1050米、新增燃气用户230多户,设立1处微型消防站、消防器材提取箱5处。通过少量收储、置换,将闲置民居利用为木构制作、古琴传习等文化空间,开设助餐食堂、城市书房、家风展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住得好”让原居民“留得下”。
3.河南省安阳市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针对管网老化、缺乏供暖、供气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问题,通过统筹政府、各管线单位和社会资金,提升街区基础设施水平。在整修古城34条10.6公里道路的同时,协调供水、供电、供暖、供气、雨污水单位同步施工管线入地,新增供热面积203711平方米,公共厕所改造38处,实现了雨污分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采取局部治理和落架大修,对传统木质建筑涂刷防腐、防火材料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提高居民居住的舒适度。
(三)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1.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古城内城历史文化街区实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权不变、政府补助、分步实施”的古城保护政策,在古城内所有更新、新建项目的建筑风貌、层高、外立面进行严格控制,从古城迁出10余家企事业单位,对重点的1254户不协调建筑采取超高建筑降层改造、外立面风貌更新、拆除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恢复重建、棚户区改造等方式进行整治。实施新老“十大院落”修缮提升等示范工程,带动原住居民和外来投资者主动参与完成203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修缮后房屋新旧融合“定制改造”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增设厨房、厕所、淋浴房等现代化设施,古城整体风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浙江省湖州市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以保留浓郁市井气息为理念,“留改拆”并举实施整体性保护修缮工程。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对街区内47栋单体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在建筑内部增设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引入市政基础设施管线近5公里,并通过“样板房”试点模式进行复制推广。在此基础上,拆除各类违法建筑近1500平方米,利用腾退的空地增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广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经修缮整治后的小西街保留了“河—房—路”的传统肌理,街区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5平方米,在彰显历史风貌格局的同时满足了原住居民生活所需。
(一)创新街区价值特色展示手段
1.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以具有水巷特色的传统街坊为主体,围绕建筑保护利用、特色街巷提升打造、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等,将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对街区内9条东西向贯通性街巷,结合其历史特色与文化底蕴,设计“书巷、画巷、儒巷”等不同主题,实现生活、文化、商业、旅游、社区良性互动与和谐相融。运用实景三维技术,将街区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相融合,打造数字孪生信息平台,公众可通过苏州城市生活服务APP在线浏览20余处保护建筑的三维实景模型,实现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古城风貌,享受“可观、可感”的线上文旅体验。
2.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中东铁路风情历史文化街区多层次、全方位挖掘中东铁路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发挥街区的社会教育作用。以历史建筑为空间基底,修缮活化体现中东铁路文化的各类型建筑21处作为展示空间,以专题展形式系统诠释铁路文化。利用中东铁路老建筑建成特色博物馆6座,与街区内新建文博场馆共同构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打造“博物馆小镇”。充分挖掘街区在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青少年教育的作用,将街区内文博场所打造为教育实践基地。
3.贵州省遵义市高桥历史文化街区依托长征电器十二厂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工业遗产,原址原貌进行全厂区保护利用,通过功能、空间置换,打造集三线建设文化展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创意、艺术交流、休闲旅游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对总装车间、供应仓库等8处核心厂房开展维护修缮,将原工业建筑利用为遵义三线建设博物馆、遵义1964美术馆、搊和空间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挖掘三线文化精髓,布置体现三线文化的景观和雕塑等小品,构成街区历史环境要素和文化符号,再现三线建设时期历史场景与企业风貌,使三线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独特魅力。
(二)发挥街区文化教育宣传功能
1.湖北省武汉市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将百年老建筑活化为街头博物馆,以“街区”“景区”“社区”“园区”“校区”功能叠加模式,系统展示街区历史文化价值。修缮利用街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打造16处不同主题的街头博物馆。整合街区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成“历史名人故居路线”“山地文化建筑路线”和“人文艺术体验路线”三条历史文化路线,实现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统的生活场景的有机结合。
2.广东省佛山市碧江村心街历史文化街区构建“多方挖掘—多元展示—多维宣传”传播路径,展示碧江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多方共治的形式,动员组织街区居民广泛参与挖掘传承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历史空间。结合历史地景装置展示文献、图像和实物,统筹利用古祠庙宇、宅邸民居、坊花园等公共空间,展现和激活消失的老故事。结合教学活动及课程设置推动社区融合,对每年入学新生举办“开笔礼”等活动种德立行,增强社会历史文化保护意识。
3.浙江省杭州市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聚焦街区内有历史、有文化、有价值的建筑场所进行活化,开创街区“博物馆+”的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街区内多元历史文化,统筹串联沿线建筑,精心设计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近现代中西文化交融等多维度、多主题的文博游览精品线路,如玛瑙寺旧址辟建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菩提精舍辟建为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等。在博物展览的功能基础上配套多元服务型业态,实现人们在街区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重视保护、在保护中带动发展。
4.湖北省荆州市洋码头历史文化街区以展览、演示、互动体验等创新叙事方式,多元挖掘展示街区传统价值、特色文化、历史变迁,建立“荆江生态文化”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吉祥巷”“沙市记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融媒体宣传矩阵和文化IP塑造等创新宣传展示手段,凸显荆州水文化历史及特色风貌,通过制作动漫微电影、宣传片,结合公众号、视频号、直播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宣传,发布荆江水文化IP并衍生系列文创产品,传播量达200余万次,抖音话题参与达1500万人次,进一步提高街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产业
1.江苏省宜兴市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搭建紫砂产业活态发展平台。保护传统紫砂工艺发源地的生产场所和场景,最大限度保留不同时期的紫砂工业遗存、遗迹,活化利用紫砂名师故居、名店旧址为紫砂工作室和展厅,吸引年轻陶艺工作者回流创业,持续哺育紫砂匠人和陶工,支持紫砂人以现代的“前店后坊”形式兼容经营陶艺工坊和大众休闲业态,借助电商推动产品外销,促进紫砂产业升级,既能“留下来”又能“走出去”,实现传统产业和生活的活态传承。
2.福建省漳州市唐宋子城(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运用社区营造理念,点亮闽南传统优秀文化与产业。保留街区400多户原商户、1.7万名原住居民,引导原住居民利用老建筑、传承老字号、延续老生活、展现老营生,其经营商铺占街区总商铺数三分之二。以“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社区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方式,植入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一批木偶头雕刻、剪纸、木板年画等非遗传承人,支持60余家非遗、老手工艺店落地,形成古城记忆馆、灯谜艺术博物馆、漳州非遗展示馆等“十一馆二中心”,促进了传统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体验,逐步带动了古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业态提升。
3.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搭建潮汕传统文化人才交流和传播创新发展平台,依托陶瓷微书、抽纱、嵌瓷等11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和潮汕文艺人才交流中心,集中展现潮汕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及技艺人才现场展示技艺,并与群众互动交流,让游客亲身体验泥塑、贝雕、拓印等非遗手工,每周举办“小公园人才讲堂”,让公众感受潮汕文化魅力、感受非遗之美。
4.江西省景德镇市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重新激活街区内的陶瓷文化,延续彭家弄陶瓷业态。积极梳理彭家弄及周边的老窑址、老会馆、老作坊、老瓷行以及其他具有景德镇特色的传统风貌建筑197栋,形成系统整体的陶瓷文化空间,引进17家陶瓷工作室、6家陶瓷文化研学体验基地,植入传统医药馆、书屋等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业态功能共39处,入驻各类业态经济实体共计265家,汇聚“景漂”创客1.8万人,带动上下游就业7万余人。
5.天津市古文化街历史文化街区盘活利用街区内万余平方米公共建筑,特色化打造天津民俗博物馆、泥人张美术馆、联升斋刺绣艺术博物馆等9个文博场馆,通过图文展示、实物陈列、沉浸体验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集聚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28个老字号和非遗店铺,通过选树非遗工匠、研学非遗技艺等多种方式传承和展示了天津独特的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和传统产业。
(四)引入新功能新业态新活动
1.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引入专业管理团队,以运营管理需求引导街区方案设计,持续推进街区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招商运营、街区管理等工作,制定出台《有机更新指导手册》,以新功能业态提升为引领,沿模式口大街共升级改造30处精品文化院落,引入博物馆、主题书店、文创非遗、特色餐饮、精品民宿、文化体验、老字号等商铺百余家,结合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展骆驼走街、非遗演出等特色文化活动,打造地区品牌文化,加强对外交流。
2.江西省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以戏曲文化为主线,持续举办“汤显祖戏剧节”,创排特色戏曲节目、设立戏曲体验换装点、在研学课程中引入戏曲课程等系列活动,以《牡丹亭》为蓝本,结合水景和周边历史建筑,打造大型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唱响“戏剧文化地标”品牌。围绕才子文化、民俗文化等整合资源,活化利用古建筑近300处,引入商户276家,聚集了文化创意、文化展示、美食餐饮、非遗文化、手工艺品、旅游商品、休闲娱乐、酒店民宿等一系列丰富且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业态。
3.贵州省黎平县翘街历史文化街区以“引导社会力量,创新业态发展”为活化理念,安排国有公司租赁街区内长期闲置老建筑的10年流转房屋产权,采取抢救性修缮方式加固建筑主体,通过招商优惠政策,按照前三年免房租、后两年减半房租的方式引入商户,赋予老建筑办公、轻餐饮、文化展览、学术座谈、文艺演出等新功能。
创新制度机制